Home
avatar

taoleb

王飞跃三问AI:人类还有希望吗?

权威专家对AI未来的深度思考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关于AI与人类未来关系的讨论愈发激烈。2025年9月13日,在”PEC 2025 AI创新者大会暨第二届提示工程峰会”上,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研究员发表了题为”人类还有希望?——三问人工智能”的重要演讲,针对当前AI发展趋势提出了三个核心问题和他的独特见解。

AI发展的双重警告引发思考

王飞跃研究员在演讲开篇引用了”深度学习之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的两大警告:

第一,超级智能可能在20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出现,并带来10%-20%的人类灭绝风险;第二,富人将利用AI来取代工人,这将创造巨大的失业和利润飙升,让少数人变得更富,大多数人变得更穷。

结合国务院2025年8月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的”探索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形式”以及”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的理论体系”要求,王飞跃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人类的未来与AI的角色至关重要。

第一问:大模型之后还有产品吗?

答案:有,但产品形态将彻底重构

王飞跃首先对比了各大模型(豆包、DeepSeek、ChatGPT)对此问题的回答,它们普遍认为大模型作为基础设施,将催生垂直应用和场景化产品。但他本人给出了更深刻的判断:

“今日的很多产品,大模型之后将不再成为产品;今日很多不是产品的东西,大模型之后将成为新兴产品。”

他进一步阐明,“未来最有价值的新产品将是信任力(Trustworthy)和注意力(Attention)”。

王飞跃提出了一个革命性观点:诺贝尔奖得主司马贺曾指出,信任力和注意力不能大规模生产和流通,所以不能成为商品;但一旦建立了区块链之”DAO”和此”道”上的大模型和AI Agents系统,“信任力”和”注意力”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智能经济的新”商品”,可大规模生产、可大批量流通,并借助智联网迅速演化成智能时代无限的智能大市场。

第二问:人形机器人真的忽悠人吗?

答案:并非如此,关键在于规模定律

对于备受争议的人形机器人,王飞跃给出了相对乐观的判断。他强调,如果人形机器人真不忽悠人,那么未来人类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示教机器人,但必须治理,防止别有用心之人通过人形机器人把人类变成人形机器。

王飞跃认为,当人形机器人被广泛接受为一种通用的机器,那么人形机器人将像大模型一样,成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这将大大简化机器制造的复杂性,并降低操作成本。

他特别提到了近期举行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其解读为一场虚实互动的”平行实验”,这正是平行智能ACP(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执行)方法的体现。这场赛事虽然暴露了一些问题,但也产生了重要意义:

  1. 产业链瓶颈的”自曝”:赛场上的失误直观暴露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的性能短板,倒逼产业链自主化
  2. 经济信心的理性注入:将资本的目光从空泛概念拉回到具体应用和”卡脖子”技术上
  3. 社会心理的重塑:让公众认知从”机器换人”的恐惧,转向”机器扩人”、“机器渡人”的理解

第三问:AI会让我们失业变得更穷吗?

答案:不会,AI需要更多”人工”

针对社会最普遍的”失业焦虑”,王飞跃研究员给出了一个与主流悲观论调截然相反的相对乐观答案。

他引用经济学中的广义杰文斯悖论(Jevons Paradox)来解释,即技术效率的提升反而会增加资源的总消耗量。由此指出,“人工智能需要更多的人工,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工作。”

王飞跃用历史类比来增强其论点:Computer这个单词最早指操作计算的女工,但后来变为代指”计算机”这个机器。“计算机(Computer)由’人’变为’机器’,并没有让人失业,反而造就了今日无处不在的码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总结道:“今日的很多工作,AI之后将不再是工作;今日很多不是工作的事务,AI之后将成为新兴的工作。“

未来社会蓝图:三个世界三种人类

在演讲的最后,王飞跃系统性概括了他对未来社会结构、工作模式和收入分配的预测判断。

人员构成:1:3

未来的社会将由”三个世界的三种人类”组成:

  • 生物人:原本人类世界的人类
  • 机器人:物理世界的智能体
  • 数字人:数字世界的虚拟智能体

这三种”人类”将按照1:3

,即一个生物人配三个机器人和16个数字人共同工作,这正是帕累托”80/20”原理的体现。

工作模式:从AM到PM到EM

未来的工作模式将分为三种:

  1. 自主模式(Autonomous Modes,“上午AM”):数字人和机器人主导,占比将达到80%或以上,可持续工作超过20小时,完全由自动化系统自主运行

  2. 平行模式(Parallel Modes,“下午PM”):三种人协作,占比不超过15%,运行时长少于3小时,主要在虚拟互动的平行世界中进行,人类云端式远程参与

  3. 专家/应急模式(Expert/Emergency Modes,“晚间EM”):人类主导,占比最小(小于5%),时间少于1小时,主要用于处理关键决策或突发应急状况

革命性作息制度:每日”1023”和每年”1023”

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将可能出现全新的作息制度:

每日”1023”作息制度:每日工作从上午10点开始,至下午2点结束,一周仅需工作3天。

每年”1023”放假制度:每年的10月23日开始放假,直至第二年的1月23日才开始上班,且所有传统节假日依然保留。

“1023”这个命名源于数学公式:2^10 - 2^0 = 1023。

收入体系变革:从UBI到UHI

人类的收入与工资体系也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社会将先从”普适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迈向”普惠人本收入”(Universal Humanitarian Income, UHI)。

配套的工资体系将转变为”先拿工资,然后工作”的模式,通过智能合约与数字钱包,依据个人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实时、自动化的奖励和惩罚,大大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结语:AI必须带来的基本人权

在演讲的最后,王飞跃的一句话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

“这应该是AI带给我们的基本人权,这是AI必须给我们带来的福利,否则,Go to Hell with AI(AI下地狱去吧)!”

这句话生动地表达了他对AI发展方向的坚定立场:AI的发展必须服务于人类福祉,而不是成为少数人掠夺财富的工具。

王飞跃研究员的”三问AI”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相对乐观的未来图景,在这个图景中,AI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推动社会进步、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助手。但这样的未来需要我们今天就开始思考、规划和行动,确保AI的发展始终朝着有利于全人类的方向前进。


本文内容基于王飞跃研究员在”PEC 2025 AI创新者大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反映了权威专家对AI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和前瞻性判断。

AI 人工智能 王飞跃 大模型 人形机器人 未来趋势